媒体报道

“萃智”理论——让创新从“天空”回到了“地面”

发布日期:2015-02-28 12:00:00

人类对有关发明创新方法的阐述由来已久。一代先知亚里士多德第一次将知识划分为物理科学、实践科学和创造科学三大类,将“创造”定义为“产生前所未有的事物”。18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曾就创造过程的研究做了深刻而完善的描述,提出“创造是人们创造性想象以及直觉与灵感等思维方式的综合过程”。20世纪初,创造学开始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对创造过程的研究;二是对创造性人格的研究;三是对创造学应用的研究。

 

 我国在先秦时期,老子、孔子、孟子以及商鞅等人都从治学、治身、治政等方面来论述有关创造与创新,但和古希腊、西方从科学技术的角度探讨创造问题的性质不同,其论述多是极力反对标新立异,起到了压抑创新精神的反作用。自先秦以后,尚未发现论述创造的著作。直至改革开放以后,创造学逐步传入中国。一批有水平的国内外著作和论文逐步出版与发表,介绍了各国的创造学研究成果,中国由此开始进入了对创造学的引进、学习、逐步深化和应用。

 

 自工业革命时代至今400余年,心理学家、脑神经学家、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们研究并出版的有关技术创新著作计有五万余册,归结出的创新技法约有360余种。其中曾被人们普遍认知的创新技法大约有50多种,如:智力激励法、形态分析法、检核表法、头脑风暴法等。但是研究结果只是给出了创新过程的一些表面特征,诸如发明家如何做事,如何思考,早餐吃了些什么,梦见了什么,如何冥思苦想诱发灵感的突然降临等等,以主观创造心理和非逻辑思维为主,把发明创造搞得悬而又悬,神秘莫测,对创新过程的机制和规律方面的研究很少触及,其结果,让人感觉发明创造成了极少数人的“研究成果”,是天才者的专有领地,一般人是无法涉足其中的。

 

 在这样的观点的支配下,要将普通工程技术人员培养成为发明家被认为是异想天开,不可思议。因此,尽管这些创新技法已经被人们普遍认知,但由于其可普及性、可培育性和可操作性极差,创新的“产出”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和偶然性,因此在科研和生产实践中难以得到广泛应用。荷兰有份调研报告说:“甚至发明这些方法的企业自身也逐渐停止了使用。”国外如此,国内也是一样的情形。在上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的很多种以灵感和心智经验为主的创造技法,在实践中并没有如所期望的那样发挥出强大的创造作用。由于其应用层面局限于少数专家学者,普通人难以学习模仿,因此让不少人对创新有畏难情绪,甚至对创新产生错误的认识。

 

 所幸的是,创造学中的另外一匹黑马在90年代初杀出了“重围”,伴随着前苏联的解体,由前苏联发明家根里奇?阿奇舒勒所创立的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理论(我们把它汉化称之谓“萃智”理论)也在90年代后期传入了中国。

 

 阿奇舒勒认为:创新是一种人类与生俱来的先天能力,是随着年龄的成长而逐渐被埋没但是又可以在后天被重新激发的能力;创新是技术和人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过程的体现,依赖人类按照客观规律从对问题的分析以找出矛盾而获得的必然结果。

 

 阿奇舒勒指出:解决发明问题过程中所寻求的科学原理和法则是客观存在的,大量发明面临的基本问题和矛盾也是相同的,同样的技术创新原理和相应的解决问题方案,会在后来的一次次发明中被重复应用,只是被使用的技术领域不同而已。因此,将那些已有的知识进行提炼和重组,形成一套系统化的理论,就可以用来指导后来者的发明创造。预测产品的未来发展趋势,能动地进行各种产品设计。

 

 阿奇舒勒从1946年开始着手对发明专利成果进行潜心研究,并领导着数十家研究机构、大学、企业组成“萃智”研究团体,把发明创新从对某些天才的大脑的研究转向了对全人类创新成果的结晶———专利的研究。通过对数十万件高水平发明专利所做的长期分析、归纳和提炼,基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矛盾论和系统论的思想,发现了人类进行科学研究和发明创新的背后所遵循的客观规律,提出了有关发明创新问题的基本理论———“萃智”理论。

 

 与以往的传统创新技法相比较,“萃智”理论是一种迥然不同的创新技法,它把创新提升到了方法学的高度,为产品创新设计提供了方向性、有序性和无可比拟的可操作性,因此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成为当今世界所公认的指导创新的最佳工具。过去十多年的事实已经证明,凡是掌握和应用了“萃智”理论的国家,其科技水平及国家竞争力均已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在我国,由于历史原因及受传统创新技法的影响,人们对创新总有一种神秘感和畏惧感。致使在“萃智”理论传入中国已有89年之久,均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影响了国人创新人才的培养和自主创新活动的开展。我们认为,导致历年中国国家成长性竞争力排名的持续下降,其原因与此不无关系。

 可喜的是,现在政府部门有关领导已经及时发现这一问题,科技部对于创新方法的研究给予了高度重视,专门立项加强对科学方法,尤其是对创新方法的研究,并决心要在“萃智”理论的基础上,研究适合国人学习掌握的创新方法,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萃智”理论体系。

 

 “萃智”理论为解决“标准问题”提供了多种工具与途径,避免了耗费资源的试错法;让技术难题从一开始就能高起点、高效率、高质量地朝着理想解的方向。针对“非标准问题”,“萃智”理论提供有一套连续过程的解题程序,采用步步逼近的方法,巧妙地将一个状况模糊的原始发明问题转化为一个简单的问题模型,构想其理想解,直至最终实现创新。“萃智”理论让广大的科技人员对解决发明问题从不可琢磨的“天上”落到务实的“地面”。我们中国人历来具有解题能力强的特点,这正是学好和用好“萃智”理论的极大优势。因此我们认为,“萃智”理论特别适用于我们中国。

 

 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中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的创新能力的竞争。积极开展和加强对“萃智”理论的培训活动,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速青年优秀人才成长的最佳途径。可以坚信:一旦中国现有的高校师生和3850万科技人员都能学会运用“萃智”理论,国家提出的“经济要发展,科技要创新,民族要复兴,国力要崛起,要在科学前沿和战略高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宏伟目标必将迅速成为现实。

 


TRIZ专家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