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掌握创新方法提高创新效率

发布日期:2015-03-31 12:00:00

 20世纪30年代,熊彼得提出创新理论时,并没受到重视。他可能没想到今日“创新”已成为各国的战略核心。这是因为当代科学技术的创新大大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已经演变成创新的竞争。因此,创新的质量、速度和效率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自从2006年初国家发布“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以来,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全面小康已经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奋斗目标。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各国的历史经验表明,掌握创新方法,从而提高创新的效率和速度是后进国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捷径。

 现在,学界对“创新方法”的内涵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宽有窄。科技部刘燕华副部长最近在科技日报上给出了一个比较宽,但比较贴切的定义,他认为:“思维、方法和工具三方面创新的有机结合可以统称为‘创新方法’。”因为三者在整个创新过程中互相交叉支撑、反复循环密不可分,但相互又有区别。

 爱因斯坦对思维有一个论述。他说:“准确地说,‘思维’是什么呢?当接受感觉印象时出现记忆形象,这还不是‘思维’。而且,当这样一些形象形成一个系列时,其中每一个形象引起另一个形象,这也还不是‘思维’。可是当某一形象在许多这样的系列中反复出现时,那么,正是由于这种再现,它就成为这种系列的一个起支配作用的元素,因为它把那些本身没有联系的系列联结了起来。这种元素便成为一种工具,一种概念。”

 钱学森先生把思维从低到高概括为三个层次: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创造思维。

 无论是从一个“感觉”上升到一个“概念”,还是从“逻辑思维”升华到“创造思维”,都是一个创新过程。这并不是一个必然规律,因人而异。有些人可能一辈子停留在“感觉”上,或“逻辑思维”阶段,也有些人即使上升,但进程很慢,但有些人却反应很快。这除了智商以外,还得讲究创新方法。

 陈颖健等把人类思维方式的历史划分成三个阶段,神学思维、机械思维和系统思维。16世纪前是神学思维,世间万物都由上帝支配,16世纪后被笛卡儿的思维所替代,这种思维方式就是分析—还原的方式,这便成为近代思维方式,称为机械思维。由于分析还原的思维方法忽视了整体所具有的比简单集合所包含的更多的东西,系统思维就应运而生。这两种思维方法各有所长,应互相补充。

 创新方法和工具有几百种,因人而异。大体上是个人、集体和工具之间的各种组合。过去最常用的是“试错法”、“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和“共同研讨法(Synectics)”。典型的试错法就是爱迪生发明电灯泡的例子,用不同的材料做灯丝,试了几千次才成功。头脑风暴法是很有名的、最实用的集体创新法。把少数人集合起来围绕某一主题进行自由创想。共同研讨法也是一种集体讨论法,它与头脑风暴法的不同处在于采用类比法,而不是自由创想。这些方法从依靠个人灵感到互相激发,基本上没有什么规律可循,也没采用现代工具。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科学家钱学森和于景元等针对我国宏观社会经济复杂巨系统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这是一种把所需研究的问题通过系统建模,再经计算机的定量分析,把分析结果呈现给专家群体进行研讨,专家根据定性经验对定量分析结果提出修改建议,再送入计算机做定量分析,如此反复循环,最后收敛到一个优化结果。许多复杂的技术创新系统问题,也可用这种方法来解决。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计算机发展到今天,已经从一个人类使用的工具演化成人类的伴侣。从人、机下棋比赛可以看到计算机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比人强,现在正在向形象思维迈进,通过人机结合、以人为主的交互作用,可以大大激发人的创造思维。这可能成为未来创新方法研究的前沿。

 科技日报200778日介绍了现在各国用得比较多的“萃智(TRIZ)”理论,它是前苏联科学家阿奇舒勒通过对数十万件发明专利的分析研究,总结归纳出一套发明创新理论,成为当今世界所公认的指导创新的最佳工具。北京亿维讯科技有限公司又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套计算机辅助创新(ComputerAidedInnovation,缩写为CAI)软件。可以说,创新思维、方法和工具得到了比较好的有机结合。创新变成有规律可循的过程,从而使创新速度和效率大大提高。通过有计划的培训,使大批研发人员的创新能力迅速提高,通过大规模的宣传普及,使广大员工创新信心和意识大大提高,无疑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个意义深远的大事。有关部门应当把它作为一项国家重大专项来抓,因为这是创新的源头。当然,阿奇舒勒是根据几十年以前的发明专利总结归纳出来的规律,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许多新兴的科技领域的规律需要吸纳进去。所以“萃智”理论也要不断的进化。(作者系中国软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


TRIZ专家团队